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1+3” 培养项目作为一项重要探索,为初中学生的成长开辟了新路径。然而,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 “1” 这个关键阶段。育英中学作为海淀区 “1+3” 培养实验的项目校,积极探索破局之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勾勒出全新蓝图。它究竟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又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成长机遇?和北京中考信息网一起看看吧。
一、“1+3” 项目的困境与育英中学的探索契机
近年来,北京 “1+3” 培养项目受到众多初中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它是北京教改 “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 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业内专家眼中,“1+3” 项目里的 “1” 阶段充满挑战。这个阶段既不能提前学习高中内容打乱学生节奏,也不能重复初中知识走老路,如何精准定位 “1” 的教育学意义成为关键。
育英中学作为海淀区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 “1+3” 培养实验项目校,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挑战背后的机遇。育英中学校长刘伟对 “1+3” 项目中 “1” 的核心定位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既不是简单提前学习,也不是重复应试训练,而是通过 “学术奠基 + 情志培养 + 品格塑造 + 元认知发展” 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自 2024 年 7 月加入海淀区 “1+3” 培养实验项目以来,育英中学积极探索,在不足一年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二、学术奠基:构建连续贯通的课程体系
学术奠基是育英中学 “1+3” 项目培养的重要基石。学校基于课标进行课程整合与设计,致力于构建连续贯通的课程体系,打通初高衔接的关键环节,确保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的连贯性。
(一)语文课程的创新规划
以语文课程为例,育英中学不仅明确了初三或 “1+3” 第一年学生的学习内容,还前瞻性地规划了高一至高三的语文学习路径。在构建完整学习框架后,再回归 “1+3” 项目的第一年,依据课标进行整合设计,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学校编制了详细的标准细目,像 “1” 这一年学生需要掌握的汉字数量、语法内容等都有清晰规划,让教师教学有章可循,避免课程虚化。如此一来,学生在 “1+3” 项目的第一年就能为后续的语文学习筑牢根基,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二)科学教育的强化
在 “1+3” 首年,育英中学大力加强科学教育,增加实验课程比重,使实验课占总课时的 50%。在真实的科研情境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呵护,想象力和探究欲被充分激发。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通过亲身体验,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在科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三、情志培养:唤醒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在信息丰富的时代,学习资源并不匮乏,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 “想学” 的问题,这也是情志培养的核心。
(一)特色课程激发兴趣
育英中学 “1+3” 培养实验项目突出生物医药特色,构建了一套长链条式的培养体系。针对初三设置为期一年的基础启蒙课程,进入高中后,各阶段课程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学生能够持续深入学习。例如在生物多样性科技馆的学习中,学生沿着 “发展历程画廊”,见证生物多样性保护历程,在老师讲解下,与展品深度对话,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在专家讲座上,学生们围绕 “生物” 相关问题热烈讨论,将知识充分内化。
(二)多样化学习方式助力成长
学校以生物医药、数理思维、科学实验、人工智能等系列课程为依托,通过开放的学习空间、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多元的学习方式,打造 “知行合一” 的人才培养路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乐趣和价值,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全方位提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当前素养教学存在两极化困境,要么知识灌输过度缺乏实践,要么实践流于表面忽视原理探究。育英中学为打破这一困境,积极探索变革学习方式。
(一)构建特色课程链与跨学科学习
育英中学构建了完整的 “生物医药” 特色课程链,并尝试跨学科学习。以仿生学课程为例,它融合了生物学、物理学、技术学等多学科内容。这种课程设计既保证知识密度,又能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点的新价值,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拓展学习渠道,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还通过博士讲堂、参访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科学认知视野,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同时,借助戏剧教育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体育专项课程塑造学生的坚毅品格,形成知识习得、思维淬炼与人格养成的立体化培养体系,使素养教育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可迁移能力。
五、战略留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自主时间被严重挤压。育英中学意识到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 “战略留白” 给予学生自主实践与规划的空间。
(一)设置 “小学段” 与开发实用工具
学校设置 “小学段”,为学生留出自主发展空间。同时开发《自修规划单》等实用工具,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成果转化
建立 “学生讲堂” 等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从学生制定的科目改进措施计划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自主规划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由北京中考信息网团队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中考信老师微信,邀请加入2025北京中考信息群,了解最新的考试动态、政策变化,获取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料。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邀请您进群
注:如扫码无法添加好友,可添加gggijq邀请您入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京途初升高,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