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清华附中、十一学校、人大附中、北大附中、一零一中、首师大附中、北京四中等名校相继推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热潮依然不断。在北京很多中小学的最新动向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是一个高频词汇。跟随北京中考信息网一起来看!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北京中小学接连出招!
10月21日,首师大附中教育集团联合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开展的 “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实验班启动报名,面向首师大附中教育集团2024年9月开学后进入初一年级的学生,致力于挖掘具有生命科学探究潜质的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10月20日,十一学校联盟校首届“科学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项目”正式开班。中国科学院李永舫院士为学员们带来开班第一课。来自十一学校联盟校内的一百余位学员将在为期两年的项目中接受通识性、个性化、专业化的培养,提升科学素养,奠定未来科学创新基础。
10月19日,人大附小举办首届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向人大附小授牌,人大附小正式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实验基地。
10月19日,北大附中教育集团举办了大中小衔接暨课创计划专题研讨会,北大附中党委书记王亚章表示,未来北大附中将拓宽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入口,促进集团内各校资源融通和均衡发展。
10月17日,北京宏志中学举办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立项课题“人工智能课程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活动,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数智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0月15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本部高中校区贯通初三年级的教师与学生分别召开了月诊断分析会。分析会为初三学子优化学习方法和明确学习目标指明了方向,同时将焦点牢牢锁定在贯通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
10月14日,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开展以“英语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究”为主题的联合教研活动,旨在探索英语学科学习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0月12日,“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学策略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召开,会上举行了“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八十中成为“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5大教育信号家长要提早关注
面向全体,人才培养辐射面更广
不论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还是各个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探索,都不难发现,其项目、课程设置覆盖范围更广,面向的学生群体也越来越大,人人都有机会参与。
此前,由海淀区教育两委和清华大学主办,海淀教科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和清华附中承办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示范项目正式启动,面向的是海淀全区新初一学生。
前不久,在北京市中小学“科学节”上,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迅介绍,朝阳区将通过协同育人创新行动、课程体系优化行动、科学教育提质行动等六大行动推动科学教育。“六大行动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人,通过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徐志辉说。
创新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求,拔尖创新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其关键是要提供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可以预见,未来北京可能会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全面发力,为全市学子搭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平台。
集团校学生将有更多机会
从此前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十一学校等名校发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来看,其培养目标均面向集团内各成员校的学生。不管孩子在哪所学校,只要具备天赋并通过相关测试,就可以得到集团的关注,获得参与竞争与选拔的机会。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王攀在《以“六新”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一文中提到,北京市将集团化办学作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力支撑平台,促进教育供给由单体学校向集团、学区供给转变,统筹全市各区有效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截至今年3月,全市集团化办学已覆盖全市中小学的75%。据了解,北京中小学学生总量170万左右,这也意味120多万中小学生在教育集团校就读。
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只要孩子有能力,就总有机会参与人才选拔。家长可以减轻焦虑,孩子也能健康发展。对于集团校来说,挑选人才的池子变大了,可以进行集团内的贯通培养,还有可能实现跨集团、跨学区的联动培养。
大中小全链条贯通培养成风向标
从目前各学校开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看,其共同点之一是,多数中学都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推出。
比如:人大附中暨人大附中联合总校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起的“科学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项目”;十一学校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启动的“科学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项目”;北大附中携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成立的“物理卓越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一零一中联合中国科学院发起的“科学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项目”;北京四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6所全国知名高校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促进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新人才重在培养而非筛选
在各校推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越来越重视早期培养与发现。例如人大附小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实验基地,首师大附中开展的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
在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应该重在培养、保护学生的创新潜质。至于如何保护,八十中校长任炜东表示,中小学阶段首先是关注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并为其搭建平台,为其在感兴趣的科学领域中提供持续供给。同时,还要注重孩子人格特质的培养,比如面对挑战的勇气、克服困难的韧性。
在培养造就人才方面建立科学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就是在为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可以预见,目前北京各中小学所探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尝试将集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社会各界优质资源,在课程开发、师资建设、资源整合、人才发现、大中贯通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和优化,为有需求的青少年创设适合的环境和土壤。
创新人才培养将面向更多领域
提到创新人才,不少家长可能立刻会想到数学、物理、计算机等领域,但是目前北京中小学正在进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给家长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视角和更多的遐想空间。
例如首师大附中的“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课程按照数学思维与科学素养、人文社科与艺术、工程应用与技术、跨学科融合与实践等4个维度来设置课程。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探索英语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究......
可以预见,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将不仅局限在科学领域,还会扩展至人文、社科、语言、艺术、体育和跨学科领域。
2024年是北京课程改革年,北京中小学将会加强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群、特色课程体系,助力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形成高阶认知,提升综合素养。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由北京中考信息网团队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京途初升高,了解更多内容。